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0:19 点击次数:116
文|阿絮
编辑|沐语纪史
2025年9月23日,波兰总理图斯克终于宣布波兰将在9月25日凌晨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,这意味着,被迫停运近两周的中欧班列,即将恢复通行。
可很少有人知道,这场看似简单的开关背后,藏着波兰对俄罗斯的深度警惕、北约的军事动作、中方的外交博弈,以及一条横跨亚欧的贸易通道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新出路的故事。
故事要从9月9日说起,当天,波兰突然宣布:从9月11日晚开始,全面关闭与白俄罗斯的所有边境口岸,连带着关键的铁路货运通道也一并封锁。
给出的理由很直接,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即将在9月12日举行联合军演,为了国家安全,必须提前防范。
展开剩余87%雪上加霜的是,就在封锁前一天,大量俄罗斯无人机越过波兰边境,直奔乌克兰方向,波兰总统府当即表态:这是对北约领土的挑衅。
加上二十多年前波兰前总统卡钦斯基在俄罗斯遭遇空难的旧怨,波兰对俄罗斯的不信任早已深入骨髓。
俄乌战争爆发后,波兰更是直言“若乌克兰失守,下一个就是我们”,甚至主动呼吁北约增加在波军事部署。
北约很快响应,启动“东部哨兵”行动,丹麦、法国、德国先派主力机舰赴波,英国也在9月15日宣布派遣皇家空军战斗机支援。
可谁也没料到,这场安全防御会直接卡住中欧班列的脖子,从中国发往欧洲的货物,大多都要在波兰东部的马拉舍维奇口岸清关、换轨,再分流到德国、法国、荷兰等20多个国家。
换句话说,波兰这一封,等于直接切断了亚欧大陆最繁忙的铁路物流通道。
截至9月23日,超过300列中欧班列被困在边境,涉及至少1万标箱货物,里面既有汽车芯片、智能家居这类工业必需品,也有欧洲超市急需的冬季纺织品。
要知道,欧洲零售商向来不喜欢大量囤货,中欧班列是他们稳定的供货来源,有货代公司测算,若班列停摆超3周,欧洲不少超市的冬季保暖用品可能断货。
而中国货主若改走海运或空运,成本会增加15%-40%,搞不好还要亏本。
边境封锁的影响,很快从物流链条扩散到经济领域,而且是谁都没讨到好的双向承压。
对波兰来说,损失最直接的是真金白银,有波兰经济学者估算,边境每封锁一天,当地物流行业就损失超200万欧元。
更要命的是,波兰境内有大量德国、法国的外资企业,这些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很多依赖中欧班列运输,封锁时间一长,外资企业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,甚至有德国汽车厂商公开呼吁波兰“尽快恢复通道”。
中欧班列途经了多个国家,最终运抵欧洲
对欧洲而言,麻烦则藏在刚需里,中欧班列虽然只占中欧贸易总量的一小部分,但运的都是时效敏感型货物。
比如稀土,中国是全球稀土供应的核心,而稀土又是欧洲新能源汽车、芯片产业的关键原材料,这些东西用海运太慢,用空运太贵,中欧班列是最佳选择。
还有欧洲冬季急需的电热毯、保暖内衣等商品,若不能及时到货,很可能影响民生。有欧洲零售商协会负责人直言:“我们不是怕没货,是怕赶不上冬天的销售旺季,这损失可不是一点半点。”
反观中国,虽然货主面临订单延误,但整体抗风险能力要强得多,这些年,中国早就布局了多元运输路线。
北极航线在9月22日正式开通,从中国出发经白令海峡到欧洲,单程只要18天,比传统海运快了近一半。
土耳其、以色列的海运中转通道也一直在运行,巴基斯坦、伊朗、土耳其三国还启动了铁路合作项目,未来能成为中欧班列的替代路线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对欧洲的依赖需求在降低,除了部分奢侈品、特殊药品和高端机械,中国几乎能自给自足,而且这些依赖再过十年很可能被国产替代。
有专家总结:“现在不是中国求欧洲,而是欧洲更需要中国的货物,这一点在这次危机里看得很清楚。”
不过,中国并没有坐视不理,9月11日,中方就公开表态:中欧班列是中波、中欧合作的旗舰项目,符合双方共同利益,希望波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通行。
可当时波兰正被安全焦虑裹挟,直接拒绝了中方的交涉,直到我国外长欧洲之行,事情才出现转机。
9月15日,我国外长把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设在了波兰,这趟行程成了危机的转折点。
波兰对这次会面很重视,副总理兼外长西科尔斯基亲自会谈,总统纳夫罗茨基也专门会见。
会谈一开始,我国外长就开口强调中国和波兰都是自立自强的民族,都坚持独立自主,历经磨难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。
这句话直指核心,波兰此前的封锁,多少有配合西方向中国施压俄罗斯的意味。
而中方的态度很明确:中国从未参与进入俄乌冲突,乃至俄罗斯和西方的争议中,因此也不要想通过任何方法拉中国入局。
随后我国外长在外事活动里再次强调:要保障中欧班列畅通,因为维护供应链稳定对两国来说至关重要。
同时,中方也释放了合作善意,在会谈后签署的《中波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共同文件》里,第7条明确双方愿共同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畅通,第8条则提到加强稀土出口许可沟通,促进两用物项合规贸易。
这一下击中了波兰的软肋,波兰这些年一直在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,而稀土正是其卡脖子的环节。
中方愿意在稀土出口上与波兰合作,相当于给了波兰一个“定心丸”。
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在会谈后直言:“我们理解班列对双方的重要性,也感谢中方在稀土合作上的诚意。”
更值得关注的是,双方还达成了反对单边关税战的重要共识,这一共识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班列问题,还为中欧未来的贸易合作扫清了部分障碍。
当然,波兰也提出了自己的诉求,希望与中国加强直航运输合作,提升波兰航空业的竞争力。中方虽然没有立刻给出具体承诺,但也表示愿意探讨多领域合作的可能。
这种“互相让步、利益共赢”的模式,让原本僵持的局面彻底打开,9月23日,波兰宣布重开边境,其实就是对这次会谈成果的“落地回应”。
如今,中欧班列即将恢复通行,被困的300多列列车正在陆续发车,但这次危机留下的思考,远没有结束。
发布于:河南省